虹济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高考真的可以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?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

2021-09-13| 发布者: 虹济新闻网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电视剧《小舍得》强行圆满收场,引发很多人的吐槽:前面有多写实,多扎心,结尾就有多烂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...
什么是白癜风

  

  电视剧《小舍得》强行圆满收场,引发很多人的吐槽:前面有多写实,多扎心,结尾就有多烂。

 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,教育内卷并没结束,在你,在我,在他身上,仍然继续上演着。

  内卷这个词太热了,就像新冠疫情一样,每天都会听到,可是何为内卷?剧中夏君山作了完美地解释:

  “一个剧场,大家都在看演出,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,第二排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,也站了起来,然后大家都站了起来,看得还是原先的剧。”

  

  与之对应的是剧场效应,如果这场剧突然着火,大家都想先跑出去,一堆人往前冲,其结果必然是所有人都堵在门口,谁都跑不出去。

  而教育的内卷就像这场火一样,高考就是那唯一的出路,最终只能越卷越厉害,才能抢先跑到独木桥前。

  在这样的内卷下,没有人脉、眼界、补习班的寒门子弟,要出头有多难?

  

  在内卷下,谁最惨?

  在这场内卷中,最先开始内卷的,最先站起来的那排,是中产阶级。

 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,到了中产后,不仅无法接受自己生活下滑,更无法接受将来孩子比自己差。

  于是,为了保有现在的生活或者让生活更进一步,中产开始内卷。

  当下,热门的鸡娃就是中产内卷下的“产物”。

  中产阶层站起来后,工薪阶层就会想,人家比我有钱比我还努力,我凭什么当咸鱼?精英阶层也开始想,我不能被他们超越了,于是,人从众,每个阶层都开始内卷,人人都无法幸免。

  内卷之后,最惨的是底层人员。

  纪录片《出路》中,导演花了6年时间,跟拍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。

  3个孩子,3个阶层,3种故事,3种不同的人生。

  

  马百娟,一个甘肃大山里12岁了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姑娘。

  徐佳,湖北咸宁一个城镇小青年,在连续两年高考落榜之后,为了父亲让他上大学的遗愿,硬着头皮迎来第三次复读。

  袁晗寒,17岁北京女孩,从小上的都是最好的小学、中学、高中,即使辍学在家,也不用担心以后的出路,她最担心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无聊。

  

  导演镜头下的三个阶层的孩子,各有各的难,但最惨的还是马百娟。

  马百娟就读的小学,是这个村子里唯一的学校。

  学生和老师加起来,总共就7个人。

  一条长长的土路,两间小教室,构成了马百娟学习的全部。

  她对未来的憧憬是:“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,然后去打工,每个月挣1000块,给家里买面,因为面不够吃,还要挖水窖,因为没水吃。”

  放学后,马百娟要打井水、喂猪、做饭、收稻谷,俨然是家里干活的主力军。

  

  生活很苦,读书是她唯一的慰藉,也是唯一的出路。

  可她的父亲却不这么认为,“女娃娃是别人家的,书多少念一点,够用就行了。”

  于是,15岁就辍学的她,找不到工作,找不到出路。虽然意识到了读书对她的重要性,但生活没有给她跑起来的机会。

  16岁的她,嫁给了陶瓷工人的表哥。

  当导演再来拍摄马百娟时,发现她一个妙龄少女,却像村里的大婶一样,挺着身孕,和人讨论着谁的肚子大,聊村里的八卦。

  

  这不仅是马百娟的悲哀,也是底层人的悲哀,一辈子困在底层里出不来。

  即使有人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,但也因为在封闭环境下,灌输给女孩的只有嫁人这一条路的想法,所以她能想到的出路也只是嫁人。

  还没开始起跑,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。

  

  难以破圈的阶层

  前几年,有一篇《寒门难出贵子》的帖子,火爆全网。

  帖子里有个主人公,让人印象深刻。

  那就是出身寒门的治国。

  农村家庭出身的治国,好不容到银行的风控部门去实习,表现也很优秀,该有的人情往来也都懂,最终却没有转正。

  这是为什么?写这篇帖子的楼主也很疑惑。

  直到有一次,楼主和风控部门的领导吃饭聊天才知道治国没有转正的原因。

  竟是因为,在一次招待桌上他偷偷拿了一包中华烟,放进包里。

  

  当时治国想法很单纯,觉得这是好烟,反正是拿来招待客人的,多一包少一包无所谓。

  但家里的老父亲从来就没有抽过这么好的烟,就想拿回家给父亲抽。

  就是这么一个孝顺的举动,断送了他留任银行的可能性。

  人的思维决定了行为,眼界决定了高度,而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。

  英国的纪录片《56UP》,导演分别对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拍。

  

  从7岁到56岁,就像楚门一样,见证了这14个孩子的一生。

  也对阶层难以破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  导演每隔7年就拍一次这些孩子,但不管这7年中,他们经历了什么,最终他们都难以突破他原生家庭的阶层。

  阶层难以突破,还体现在名校里越来越难见到寒门子弟的身影。

  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,曾发布了2021届新生家庭背景的调查结果。

  结果显示,近30%的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位亲人毕业于哈佛,而其中46%来自超级富豪家庭(年收入超过50万美金),比例远超去年的26.6%。

  

  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现实生活,无一不在赤裸裸揭示现实的无情。

  在纪录片《出路》中,徐佳和他的母亲,心中有个坚定的目标,考上好大学,找到好工作,日子就变好了。

  在第三次高考后,虽然完成了父亲的遗愿,上了大学。

  但因为只是一所普通大学,毕业后就开始辛苦找工作。

  这个和当年那篇《寒门难出贵子》中的治国何其相似,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,更多时候是为了生活、他人而活。

  而袁晗寒从小到大,上的是北京最好的小学,初中,高中,即使高中辍学,也能去德国留学。

  

  她的人生不管怎么选择,都有原生家庭给她兜底。

  在徐佳和马百娟还在生活里挣扎时,她已经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。

  袁晗寒的起点,是徐佳的终点,而徐佳的起点则是马百娟的终点。

  三个阶层,在他们当代都难以破圈,唯有寄望给下一代。

  

  寒门子弟的出路在哪里?

  在这样的情形下,貌似阶层固化,难以破圈,是的,如果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、精英阶层,玩着同一个游戏,在教育里内卷,真的很难破圈,可是我们又真真切切地看到,越来越多的底层人在实现破圈。

  互联网的发展,改变了很多人,也让很多底层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出圈。

  李子染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受益者,曾经的李子染为了谋生,在公园的椅子上露宿过,也曾穷到连续吃了2个月的馒头。

  

  在做服务员的时候,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元人民币。

  直到2015年,回到家乡后,尝试了淘宝,拍摄视频后,她凭借古风美食短视频,才渐渐出圈,打破了原生家庭的阶层。

  敢做各种尝试,抓住时代的机遇,未必没有机会破圈,李子染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?

  纪录片《出路》中的徐佳靠着读书走出了小镇,逐渐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,有自己的房子、车子。

  知识改变命运,是寒门子弟最大的希望。

  

  就像张桂梅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,做得最大的一件事情,就是让孩子们不停地刷题,拼命地学习。

  虽然现代教育很多都在抨击小镇做题家,但在没有补习班、没有人脉、没有家庭兜底的情况下,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刷题,考进好学校,走出大山。

  11年来,张桂梅创办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%,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。

  不仅知识能够改变命运,好奇心也能。

  泰国公益广告《豆芽引发梦想》中,女孩菊有着很强的好奇心。

  当她知道菜市场中豆芽卖得最好的时候,便提出种豆芽来卖。

  

  家里虽穷,但女孩的母亲却说,“我们试试看。”

  母亲并没有否定菊的好奇心,尽管家里穷,尽管第一次种豆芽还是失败了。

  可当菊第二次提出再次尝试种豆芽时,母亲不忍拒绝孩子眼里的希冀,咬着牙说:“我们再试试。”

  这次,母女俩成功种出了豆芽。

  我们试试,这句话充满了魔力。长大后的菊因为我们试试,上了大学,拿到了奖学金,现在还在瑞典做科研,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了。

  

  在现在这个时代,想要突破原生家庭的阶层,既简单又很难。

  但,只要保持一颗好奇心,向上心,敢于折腾的心,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。

  就像纪录片《出路》中的徐佳知道了袁晗寒的生活后,说的一句话“我现在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,但我会努力去改变。”

  .END.

  【文|月伴星河】

  【编辑|丹尼尔李】

  【排版|毛毛雨】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虹济新闻网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虹济新闻网 X1.0

© 2015-2020 虹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