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,养老成为很多老年人正在,或是即将要面对的问题。通常来说,养儿防老,可并不是所有的儿女都能够依靠。 大多数父母一生都在为挣钱奋斗,不过他们挣钱的目的并非为自己,而是为了供子女读书,买房,结婚,甚至孙辈。父母的幸福很简单,只要子女过得好,他们便无比欣慰,同时坚信将心比心,将来老了会得到子女的善待。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展,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有些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上怕摔了,舍不得让他受一丁点委屈和磨难,恨不得替他遮挡一切风雨。殊不知,这种娇惯容易将孩子养残,因为他们习惯了只索取不付出,最终养成自私自利的个性。 74岁的周阿姨后悔自己明白得太晚,她明明有女儿,晚年却活得像孤寡老人。在老无所依的日子里,她开始反思,绝望之余她将60万拆迁款都给娘家侄子,彻底与女儿断绝母女情分。
02 周阿姨和老伴是一对普通农民,婚后夫妻俩恩爱和睦,可唯独迟迟没有孩子。时间久了,公婆开始有意见,老伴扛着压力不愿离婚,或许好事多磨,在周阿姨38岁那年,终于怀上身孕。 虽说生的是女儿,可夫妻俩都挺知足,将全部心血用在培养女儿上。为此引来村里人嘲笑,要知道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月,没有儿子意味着绝户,难免遭人闲言碎语。周阿姨不信邪,觉得儿女都一样,女儿照样能给他们养老送终。 在女儿上小学时,老伴过世了,周阿姨一个人家里家外操持,日子过得很艰辛。有人劝她趁年轻改嫁,生活上好有人帮衬,周阿姨怕女儿遭罪,愣是一个人将女儿供到大学。 不管日子多么艰难,周阿姨从未亏待过女儿。有一次女儿打电话说想要一部手机,周阿姨不想让女儿羡慕别人,可又拿不出钱,只好卖掉半年的口粮满足女儿的愿望。
03 女儿大学毕业留在城里工作,将自己打扮得新潮时髦,由于不想让人知道她来自农村,女儿放假很少回来,也不让周阿姨去城里看望。偶尔打个电话,没说几句就不耐烦挂断。 后来女儿谈恋爱,周阿姨想见女儿一面更难了,有一次周阿姨实在难忍思念,拎着一篮子鸡蛋找去,却被女儿说成是门口邻居。那时候周阿姨就意识到,这个女儿八成是白养了。 果不其然,女儿出嫁12年,从未回过娘家,也没给母亲寄一分钱。周阿姨自强自立,一把年纪下地干活,好在娘家侄子经常来帮忙,这让心里凄苦的周阿姨感受到一丝温暖。 一岁年纪一岁人,况且周阿姨年轻时候受累太多,身体早亏空了。侄子见姑姑一个人可怜,于是借着孩子没人带之名,将她哄回家一起住,侄媳妇通情达理,对周阿姨很关爱,两个侄孙可爱,周阿姨终于过上梦寐以求的含饴弄孙生活。
04 一场突如其来的拆迁,周阿姨得到60万拆迁款,她当即将这笔钱赠与侄子,担心侄子推辞不要,周阿姨便说这是她的养老费。这些年侄子不仅负担她吃喝,还负担看病住院的花销,而女儿连面都没露,所以周阿姨觉得侄子最有资格拿这笔钱。 也不知道女儿怎么得到这个消息,她气势汹汹来讨要拆迁款,说自己才是周阿姨唯一的合法继承人,表哥一定是动用了哄骗的手段,否则母亲不会上当。 看到侄子家被女儿砸得一地狼藉,周阿姨万分心痛,觉得自己教育失败。不过女儿越是跋扈,周阿姨越感到自己处理财产的方式正确,她当即手写一份遗嘱,拿去公证,遗嘱中申明她自觉自愿,将所有财产都由侄子继承。 这下女儿傻眼了,原以为看在亲情的份上,母亲既往不咎原谅她的薄情,没想到母亲人老并不糊涂,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谁对她好。女儿知道再闹下去也是徒劳的,带着后悔的心情灰溜溜走了,从此再没敢来找表哥麻烦。
05 周阿姨的故事令人感慨良多,生活中的确有些子女薄情寡义,组建小家庭后便对父母不闻不问,多子女家庭,甚至互相推诿赡养责任,这些举动着实伤了做父母的心。 “养儿防老”的意识没有错,父母并不是想拿着养育子女多年的恩情,来换取养老的资格,而是希望在晚年时,子女给能给予一些情感上的陪伴和体力上的帮助,这就足矣。因为疼惜子女,父母往往会备些养老的资本,物质上他们真不是太指望子女。 从情感亲疏上来讲,父母子女最为亲近,是家人,而侄子终归是亲戚。父母宁愿将财产给外人,也不愿给子女,这一定是非常失望才做出的决定,做子女的应该好好反思了。 教育孩子,要从娃娃抓起,培养孩子温良恭俭让,好的品质将跟随孩子一生。过于溺爱,只会助长孩子自私的性格,到头来父母自食其果。 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善待,又如何立足社会?哪怕是为子女做表率,也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有爱心,有孝心的人。 -END- 织梦模板源码 https://www.da5.net/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