虹济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1974年,毛主席与基辛格开了句玩笑,尼克松得知后,顿感不可思议

2021-12-09| 发布者: 虹济新闻网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基辛格是中国的老朋友,他的访华次数多达80多次。1971年7月9日,基辛格第一次访华,走下飞机同叶剑英元帅握手...
遗产继承律师 http://www.zylsw.cn/

基辛格是中国的老朋友,他的访华次数多达80多次。1971年7月9日,基辛格第一次访华,走下飞机同叶剑英元帅握手时,可能想不到,他与中国的缘分是如此之深。在此之后,基辛格几乎是不间断地便会来到中国进行访问。1974年,基辛格又一次来到中国访问。这一次,毛主席准备会见基辛格。

基辛格

基辛格得知后,非常惊讶,因为据他所知,毛主席身体很糟糕,为了保证身体健康,主席已经很少会见外宾了。毛主席见到基辛格后,开口便说了一句令基辛格感到惊讶的话。基辛格把这话告知尼克松后,尼克松也深觉不可思议。

那么,毛主席说了什么呢?

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后,中美两国连流传着这样一个显得有些幽默的小传言,传言说基辛格在访华的时候,一个人吃了19碗炸酱面,基辛格吃完后甚至还不满足,决定再打包一份带回旅馆吃,但由于他吃得太多,炸酱面早就没了,而基辛格因为这19碗炸酱面,大力推动了尼克松的访华工作。

当然,这只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小故事,其中的真实性并没有多少,毕竟依据历史来看,推进中美关系破冰,绝不是这么简单。但是这个小故事也侧面说明了,基辛格当年在推动“中美关系”破冰的道路上,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同时也说明了基辛格从那时起,便对中国有了好感。

基辛格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:“中国是我交往最久、最为深入的国家。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。”

叶剑英

1971年,基辛格作为尼克松访华的“探路灯”来到了中国。对于基辛格的这次访华,我国十分重视。叶剑英元帅专程前往北京机场,迎接刚刚落地的美国来访者——基辛格。

见此情形,基辛格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,因为当时叶帅是分析中国战略选项的四位元帅之一。基辛格认为这表明了我国对新的中美关系的支持。但基辛格想不到,还有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他。

叶帅同基辛格友好握手后,便带着基辛格坐上了一辆轿车,前往钓鱼台国宾馆。钓鱼台国宾馆原是封建王朝,皇家的垂钓处,这里环境清幽,围墙环绕,安保性极好,因此新中国成立后,便将它改成了接待外宾的地方。

到达目的地后,叶帅便带领基辛格一行人前往住处,同时对基辛格说道:“请你们稍作休息,4个小时后,周总理会来此欢迎大家,并进行第一轮会谈。”基辛格一听,瞬间感受到了莫大的礼遇。

根据外交程序,东道主国一般是在政府大楼接待代表团,而不是像周总理这样,亲自前往国宾馆进行接待。尤其在双方负责人的头衔差距很大的情况下,更应如此。

周总理到达后,同基辛格亲切地握了手。基辛格高兴地说:“如果有机会,我希望能以同样的热情招待周总理。”总理微微一笑,落落大方地说:“我没有去过美国,也没到过西半球,但是我们在同一时候工作,你在白天,我在晚上。”这番回答巧妙自然,既没说去,也没说不去美国。

这一回答,让基辛格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,毕竟现在中美双方还在互相试探,基辛格的这番话,不禁让人感到有些逾矩。而总理的一番回答,却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外交事故,基辛格心里很是感激。

而后,基辛格和周总理进行了会谈,会谈很成功,双方约定同时发表公告,基本确立了尼克松的访华日程。几个小时后,基辛格返回美国,这次秘密访华他取得了圆满的结果。不过唯有一点,叫基辛格感到遗憾:他没能见到毛主席。

基辛格对中国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十分好奇,一直都想要与主席见面,却总是没有机会。直到尼克松访华,基辛格才真正见到毛主席。

尼克松访华

1972年2月21日,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。当天中午,在尼克松、基辛格一行人用完丰盛的午餐后,由周总理陪同着,乘坐红旗牌轿车,前往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,主席就在那里等着他们。

不久后汽车停下,尼克松一行人走下轿车,穿过过道,便来到了毛主席的书房。书房不大,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。书房四周的书架上,摆放了各种书籍、文稿,房间唯一一张书桌上也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。

毛主席

这使得这里看起来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室,而不像一位领导人的会客室。再往房间里面看一点,可以看见在书房隐秘的角落,摆放着一张简易的木床,旁边还有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,上面套着棕色的布套。此时毛主席就坐在沙发上,手里还拿着一本书。

毛主席听见动静,便立刻从沙发上站起来,笑着同尼克松、基辛格握手,表示热烈欢迎。当时主席的身体不适很好,他因支气管炎和肺气肿,一直咳嗽,但主席没有感到丝毫窘迫,他毫不顾忌地对这些外宾说:“我说话不太利索了。”

主席同尼克松握完手后,又笑着看着基辛格,点点头肯定地说道:“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。”基辛格兴奋地说:“我很高兴能见到您。”随后毛主席又幽默地表示,自己要同基辛格谈论哲学问题。

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交谈中,基辛格已经领略到毛主席的风采,认为主席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典型个性的魅力型领袖人物。在随后的交谈时间里,基辛格和尼克松,深深地折服在毛主席的魅力之下。

当基辛格说尼克松访华的举动,遭到一些人反对时,主席哈哈大笑:“正是如此。有些人反对你,也有人反对我们与你们接触。结果呢,我们现在不是坐在这里谈着吗?”后来又聊到中美最高级会谈,毛主席又说:“一次没有谈成,无非是路子走错了。”

当时,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这次访华,能够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心中没底,直到听完毛主席说的一番话,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疑虑,也随之消除。尼克松和基辛格此时终于确信,尽管中美关系的“破冰”过程充满了曲折,但是最后却一定是光明的。

正如这两位美国领导人所想,这次访华取得了一个不错的结果,中美双方签订了《中美联合公报》。自此以后,横亘在两国之间的“坚冰”开始慢慢消融。

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,随着“水门事件”的发生,尼克松引咎辞职,中美的关系似乎又有趋向对立的倾向。为了不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,中国做了许多努力。

毛主席多次邀请尼克松再一次来到中国进行访问。毛主席的邀请对处于人生低谷的尼克松来说,就像一根救命稻草,他很是感动。但由于此时尼克松不再是总统,因此如果他想来中国访问,就必须先由现任总统福特先来访问。

这样一来尼克松无法在主席邀请之初,就来到中国进行访问。于是基辛格既作为福特的“探路灯”,又作为尼克松的“传声筒”,再次来到中国访问。

1974年基辛格来到了中国,他心里有诸多感慨。基辛格到达北京的那天下午,便在邓小平的陪同下,再次来到了毛主席的书房。书房的布置还与基辛格第一次见到时一样,要说有什么不同,大概是书房的主人,变得更加苍老了。

毛主席此时身体状况极为虚弱,连站立都十分困难,可他还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他搀扶起来,主席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,这是他对客人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。

两个老朋友时隔多年再次见面,都有许多话想说。两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,当基辛格问起毛主席的身体情况时,主席坦率却又幽默地说:“我是为来访者准备的一件陈列品。我很快就会上天堂见上帝了,上帝已经给我发请柬了。”

尼克松

基辛格心中讶然,他很快便将毛主席的这句话,通过电话传给了尼克松。当时尼克松听见这句话,心中顿时升起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。世界上,很少有人会这么坦然地去面对生死,尤其是领导人。

尼克松见过很多人因为害怕死亡、恐惧死亡,而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,避而不谈,甚至于掩饰自己的变化,如果被人看破,或是被人提起便会大发雷霆。能够做到像毛主席一样不惧死亡的人有几个呢?尼克松自认为自己无法与之相比,他沉默了很久,才佩服地对基辛格说:“听到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国家领导人说出这样的话,真令人震惊……”

1974年基辛格这次访华后不久,尼克松便来到了中国,开启他第二次访华的旅程。尼克松第二次访华,见到了一个更加苍老的毛主席,但主席的思维依旧敏捷清晰,仿佛疾病消耗的只有主席的肉身,而他的意志却始终不曾磨灭。

访问结束后,尼克松深刻体会到了基辛格曾对自己说的话:“(毛泽东)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,压倒一切的魄力。”

有了尼克松的第二次访华的铺垫,之后的中美建交才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1979年,中美正式建交。曲折发展的中美关系,终于迎来了曙光。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虹济新闻网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虹济新闻网 X1.0

© 2015-2020 虹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